学生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毕业生宣讲】愿历尽千帆 归来仍少年

发布时间: 2018-05-20 浏览次数: 作者:

  

我是来自新闻系2018届的毕业生,陈凯欣。非常荣幸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和我的母校做一个告别,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这样一个平台为我的大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8届的我们,已经在成体度过了最美好的四年。四年里,我们随时都能叫上一群小伙伴出去吃饭;总有那么一群人,能让你安心地吹牛;喝多了还会有人把你抗回乱糟糟却很温馨的寝室;每次假期回来大家都得在老地方集合晚点名。毕业照上白宫、满地的银杏、小区的夜宵甚至还能从身上闻到一股火锅冒菜的味道,这一千四百多天的学习生活,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

今天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我大学四年的生活和感触先从实习说起吧。自从有了关于职业的意念起,记者就是我唯一的选择。从大一暑假开始,我在电视台做过出镜记者,在中国青年报实习了两年,也给腾讯、凤凰、南方周末做过写手,为新闻传播类公众号写过评论,四年来于校内外各平台累计发稿百余篇,二十万余字。

而我想从中挑出来分享的,就是中国青年报的实习经历。在大二时,我有幸去到了中国青年报社四川记者站实习,开始了这段随时准备出发的日子。我曾参与世界体育舞蹈大赛、茂县山体垮塌、九寨沟地震等事件的采访报道工作,屡次刊发稿件于《中国青年报》头版。每当我前往大山深处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精准扶贫”等采访选题时,在保证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同时,我始终提醒自己要做到“体察多于揭露”,比如我会为他们带去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在送爱心的同时促进交流、提高采访效率。

实习期间,我常常会思考自己所写的稿子和最终经过编辑修改的见报的稿子有何区别,避免同样的错误出现第二次;我的业界指导老师,中国青年报四川记者站站长王鑫昕,在交给我采访任务之外,还会要求我每天阅读中国青年报,并坚持撰写报评,而这份报评,如今已经有10多万字了。

然而,动辄几万字,常有人问我“你累不累啊”?说实话,累。大家都知道,近年常有媒体人英年早逝的新闻,一直报道别人的人最后却以这种方式上了新闻,冰冷的数据和案例并不是耸人听闻。记得两年前的一天,我在凌晨2点赶稿后终于瘫在床上,手机弹出室友@我的一条话题为#又一位年轻媒体人走了,生前经常熬夜#的微博,讲述的是2016年6月29日晚,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医治无效去世。

我随即点开相册,四张走在采访路上的照片额外醒目,百感交集,于是用它们发了一条朋友圈,并配文道:“因为这条路的名字叫新闻呀。”

所以这样就可以聊以自慰、安然入睡了?并不能。几分钟后朋友圈下面的评论是同样在熬夜的媒体朋友们自我感动的附议,以及第二天来自父母的担心。

经年累月在奔波中追踪时事热点;社会阴暗面带来消极情绪与负能量爆棚;睡眠、饮食不规律以及运动不足;媒体技术更新换代带来新焦虑的轮番轰炸......这些问题在每个媒体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也共同构成传媒圈的痛点,我们传媒学子一定有一百个理由拒绝这样向死而生的生活,可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它?

白岩松曾说,“做新闻就像守夜人,要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守土有责,既然我对真相仍有欲望,就应当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梦想,用长相厮守深爱。

后来我又想啊,其实媒体环境并没有那么糟糕,记者的工作也并没有被判消亡,只是细化得更加专业。仅有面对危险的勇气或先于竞争者到达现场的魄力是显然不够的,因为在今天开放的传媒生态下,总会有一个不是记者的人偶然在场,在时间上抢在你的前面。而我们所能掌握的,是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

“初心不改,触手可及”,这是中国青年报APP的标语。中青报于我而言,就是新闻界的皇甫军校。它教我融入这个社会,做这个社会的观察者,并保持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尽力去做些有建设性的事情。让我愿意为了这苟延残喘的新闻理想,继续选择读研深造。

从校外实习回归校内,除了担任中国(四川)高校传媒联盟副主席、《成都体院报》学生记者和成体《心闻》杂志社主编外,我也努力保持着专业综测成绩,拿下了学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加上校外曾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四川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等,我有幸被成功保送到北京交通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获得北京交大一万二的一等奖学金,并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

这些成绩离不开咱们新闻系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身边同学的不断鼓励与支持。记得我大二时,曾采访过新闻系主任郝勤教授,郝老师当时告诉我说,他庆幸自己身后有一群独具凝聚力的教研团队。这四年里,新闻系老师们不辞辛苦,为争取了太多的实践机会。他们为新闻艺术节、全媒体技能展示不断创新、熬夜工作,力求为新闻系学生创造最好的锻炼平台;他曾带领学生踏上北川志愿行以及各种小实习,深信亲临现场远比荧屏上的光影更能创造出有温度的文字;他们总是强调这些成就无关个人崇拜,而是团队魅力。能遇到这群亦师亦友的可爱的人们,我很庆幸,也很感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和大家谈一谈我眼里大学最宝贵的东西——自由。这个词听起来毫无新意,但我所说的自由,不是指没有家长管着老师盯着,而是生活对于你来说是低成本的,所以你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说,读书用功并不是为了跟别人比成绩,而是为了让自己在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当你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你可以在房价10万一平米的地方住1000块一年的宿舍,即使不认真上课,只要期末前在自习室感受一下清晨的阳光,大多数科目也不会挂科,过年回家亲朋好友都还会礼貌性地夸你是国家栋梁。

你就像一个帝王,学校里每天好几场讲座,几十堂课,图书馆里有几万本书都等着你去宠幸,并且全都免费。

而一旦你毕业离校,就会迅速地跌落凡尘,你要攒首付,要还月供,要找对象,要在9点之前打卡上班,过年回家要为晚辈准备压岁钱,同时准备回答以下问题,工资多少?对象可好?房有几套?车啥牌子?这些就是你生活的成本,是你活下去应尽的义务,它区别于大学的自由。

大学这么好的自由,拿来迷茫,实在太浪费了。更何况,迷茫是指做过无数尝试却还是找不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每天逛b站刷抖音吃鸡抽烟喝酒烫头然后感慨谁的青春不迷茫。

在大学里,或许你可以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可以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但你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奋斗终生的目标。不管最后你们选择了哪一条路,都请不要抱怨没有足够的自由,而是要想,就算给你自由,你又能做出什么漂亮的事儿?在你的一生之中,只有大学四年的自由是人生赏给你的,不要辜负它,因为四年之后,你需要非常强大,才能换取同样的自由。

刘青院长曾说,成体青年不必苛求做品德最高尚的人,但绝不能做低级趣味的人;不必苛求做品学兼优的人,但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必苛求做运动技术水平高的人,但要做一个能领悟锲而不舍的体育精神的人;不必苛求做有物质财富的人,但要做个有骨气、有自尊的人。

而作为一名新闻人,在未来,我们每一篇署名的稿件都可能被作为历史的底稿,所以每一篇新闻的真实性,都要耗费一生的信誉为担保。如刘青院长所言,新闻人笔该有锋,人勿失格。我希望自己的所有作为,永远不是由于惯性,而是出于意志。

“明天要憧憬新的出发,今天就不会害怕,挥手了青春的热血童话,我们都已经长大。”这是校媒毕业歌里的一句话。毕业来临,难忘的不只是成体,更是在成体遇见的你们,敬爱的老师,亲密的室友,班上的同学,社团的朋友......是成体的记忆将我们锁在了一起。我想,无论以后身在何方,我们心里永远会留着这么一个位置,装着这个学校,这些人。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我喜欢深存感恩之心又独自远行的人。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知道早起播种和御风前行。”愿2018届毕业生们,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愿在座的各位此生尽兴,赤城善良。谢谢大家!

 

 

附:

给学弟学妹的12点建议:

1.未必要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请试着爱上现在的专业。

2.很多高中生不擅长英语口语、办公软件,因为高考不考。但请在大学时开始刻意学习,不然四年后,你还是不敢跟老外说话,做不出好看的ppt。

3.四六级真的很重要,很重要。过去了一个暑假,赶紧把高中英语捡回来好好复习,就算你高考英语130,抛弃它一年后,你的四六级也可能只差一分过线。

4所谓舍友,就是被安排成为朋友的人,他们可能会是你四年最亲密的朋友,关系好很正常,不好也正常。大学期间的宿舍生活,会慢慢填补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性格缺陷,试着做一个温柔的人。

5有钱就多出去旅游,没钱就多看书,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做一个有趣的人。

6.双创科研,学习工作,你可以很忙,但不要太忙,一定要坚持锻炼,坚持早餐,千万别拿身体不当会事儿,不然在医院里流的泪就是当初脑子进的水。

7.有条件就常回家,没条件就三天一个电话,不只是汇报自己的近况,因为从现在起你将慢慢发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越来越像孩子,被依赖的你要开始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要多关心家人。

8.请为自己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多尝试,并且不要羞于展现自己。在大学里,一个没有标签的人,很难被别人注意到。

9.不要因为恋爱耽误学习,也不要因为学习耽误恋爱。

10.不要做愤青。先试着与世界和解,再考虑这世界应该怎样运转。

11..成绩好并不能说明你很优秀,但成绩差到挂科一定说明你很low。

12.以上没有任何一条是完全正确的。路要你们自己走,加油。

 

(现保送至北京交通大学)

 

 

供稿单位:新闻系

撰稿人:陈凯欣

通讯员:尹晓丹

审核人:傅皓